查看原文
其他

相信这座古建筑,给许多平原人留下温暖的回忆

袁建国 追梦教师袁建国 2024-01-09

        平原县的古建筑不多,在仅有的几座古建筑中,文昌阁的人气应该是最旺的。从明清时期的文庙,到建国前后的师范、二中,这里走出了难以计数的贤达墨客、莘莘学子。我有幸在这里学习、工作、生活了多年,今天,将一篇旧文贴出,纪念过往的岁月。


文昌阁,不了情

文/平原县教师进修学校  袁建国

(本文发表于2011年3月30日德州日报)


    我的母校原平原县第二中学有一座明代建筑——文昌阁,两层楼阁建在一房高的平台之上,上圆下方,代表着天圆地方,规模不大,却小巧玲珑,格外雅致。它本是文庙的附属建筑,建国前后,文庙的牌坊、大殿、东西厢房、藏书楼、魁星楼等建筑接二连三地被拆掉,仅剩下文昌阁,孤零零地站在马碱竖河的旁边。

    第一次登阁是1976年,我读小学二年级的时候。毛泽东主席逝世后,二中在文昌阁设了“毛主席纪念堂”,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参加祭奠。具体细节记不清了,只记得当时的心情非常沉重——毛主席在我们的心中太神圣了,而古色古香的文昌阁又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。当时就想,等我长大了,也到这个地方读书。

       1982年,我的愿望终于实现了。那时的文昌阁,是高中某学科的教研组,大型考试的时候是保密室,我一个初中生,没有机会登阁一游,只能在文昌阁下触摸、仰望。文昌阁北边的“五部联合器”成了我们课余时间的乐园——只用手臂顺软梯爬到七八米高的横杆,可以与文昌阁的第二层平视;在秋千上荡来荡去,荡到房檐那么高,真有要飞上文昌阁的气势;在吊环上飞速旋转,开始吓得不敢睁眼,后来试着睁开眼,感觉文昌阁在围着自己一圈一圈地转,人站到地上了,文昌阁还在转。有时候从吊环上摔下来,疼得直咧嘴,但第二天,我们又不约而同地聚到了文昌阁下——文昌阁,见证了我快乐的初中生活。

2000年冬拍摄,后翻拍


    最意想不到的是,我能成为这所学校的校长。1999年,二中搬迁到县城,校舍改为镇中,就在这一年,我竞选为镇中学校长。经过一年的修缮,2000年,我们搬进了母校。在开学典礼上,我郑重的倡议全体起立,面向巍巍文昌阁庄严宣誓:乐于奉献,奋力争先,为家乡争光,为祖国添彩!六年后,恩城中学终于摘掉了落后帽子,教学质量由全县下游一跃而成为全县第一名。当朋友问起我“经验”的时候,我总是神秘地对他们说:“是文昌帝君保佑了我们!”实际上我心里清楚,为了这个荣誉,恩城中学的老师们付出了多少心血和汗水呀!

    然而,文昌阁却在岁月的轮回中越来越老了。看着老朽的房檐在风雨吹打中无奈地摔落,我心急如焚。但是以学校的绵薄之力,怎能修得了文昌阁?我到县文化局反映情况,又联系政协委员在两会上提议案。终于,2005年,县委县政府拿出了整修方案:按照明代的建筑风格,请专业复古建筑队施工;县财政提供部分资金,县政协牵头募集剩余资金。闻讯,我欣喜地捐上了500元钱。在兴奋与焦急的期待中,一年的时间,文昌阁又恢复了青春!而且,著名学者任继愈老先生还亲自题写了匾额。

    竣工仪式上,望着崭新却空空的文昌阁,我意识到了自己新的责任——搜集恩城古文物,把文昌阁建成一座恩城文化陈列馆。经查阅资料、走访民间,得知老恩城北门上有一块写着“燕齐锁钥”(古时恩城曾交替隶属于燕和齐,是燕齐的交通门户)的石匾,可能流落在小北关;南关一口井旁有一块写着“平王则处”(恩城原名贝州,宋庆历八年平定王则起义后,宋仁宗为炫耀他“明察圣断有恩于民”,将贝州改为恩州,后改为恩城)的石碑;镇政府后边的铸件厂有一块关于文庙的石碑。遗憾的是,我几次探访,都一无所获。

         2007年,因工作关系我离开了恩城,但恩城中学、文昌阁是我永远的牵挂!


晒一晒网上搜来的照片(选自南方的博客)

http://blog.sina.com.cn/s/blog_649356ba01012z1h.html

文昌阁远景


文昌阁一角


文昌阁下的石碑、碑座


下面两张选自“老济南守望者”的博客

http://blog.sina.com.cn/s/blog_53fe7c38010005o9.html


附文友诗词:恩城文昌阁诗词游记(孟庆春)

 2016-07-08 21:05:34

 

游恩城文昌阁(2016.7.8日傍晚游)



丙申六月走恩城,早有诗文入耳惊。

 

问得乡邻三五后,文昌阁下叩门声。

 

 

求得天宫文曲星,德州代代有才丁。

 

但来学子谈诗话,百岁老槐侧耳听。

 

 

有书难记几人登,万代江山废与兴。

 

唯有崇文心不倒,青砖碧瓦垒三层。

 

 

县镇流年公不公?汗青片片事匆匆。

 

恩城最是知文脉,揽下文昌建二中。

 

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